close


因為讀過《她只是個孩子》,自此之後我愛上了桃莉寫的書,原本我看書很少記得作者的名字,但是桃莉的名字卻像是一個認識很久的朋友一樣,深深的烙印在我心中。這本《別人的孩子》也是桃莉的經典作品之一,四個孩子不同的問題與遭遇,曲折與感動不亞於《她只是個孩子》。
我們堅信教育對人有益,常常故意忽視教育經過我們扭曲之後所造成的傷害,就像我們常將「有缺陷」的人當作空氣,不願承認他們也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,跟我們享有一樣生存的權利與義務,我們忘了這些人也有父母,他們是「別人的孩子」,應該和我們的孩子一樣受到寶貝。我們常用的方式,就是把他們孤立起來,以為這樣對我們比較安全,還不忘警告孩子們別與他們玩在一起。但是在《別人的孩子》這本書中,作者桃莉‧海頓卻以小說形式告訴讀者們一個又一個她和這些「有缺陷」的孩子們之間發生的故事,又一次讓讀者深思。
故事中的桃莉老師,在面對既有不知變通的教育制度,以及經驗豐富卻自負不知「因材施教」的老師時,充滿深重的無力與挫折感,但是她從不輕言放棄,總是積極、寬容,保持她對孩子們的愛。在這個故事中,她讓四個不同遭遇的孩子都能重新建立信心,回到正常的生活。
第一個來到她班上的,是個叫「布」的自閉症兒童,緊張的情緒一發作就會極嚴重地傷害自己,不肯說話,總是一個人唱著重覆的兒歌;第二個加入的是個叫蘿莉的小女孩,她在嬰幼兒時期曾嚴重受虐,曾被打到骨折,骨頭插入腦部,造成日後癲癇症以及識字能力遲緩的問題;接下來加入的湯瑪索,是一位目睹親生父親與哥哥被繼母槍殺的移民小孩,從五歲到七歲他輾轉換過七個寄宿家庭,後來被親叔叔領養,但是卻讓他當非法童工,在這連串的不幸遭遇後,湯瑪索具有嚴重語言與行為暴力傾向,不能適應學校體制。
最後加入的是六年級的克勞蒂亞,她品學兼優,出身上流階級家庭,看起來真是個文靜又端莊的教會女學生,但是她卻懷孕了。
就在這由一位老師與四個情況各異的學生所組成的小班級中,成員間有親密的互動,同學彼此形成如手足般的親密,誰也不能少掉誰。當蘿莉遇到閱讀障礙導致情緒失控而休學時,平日備受蘿莉呵護的布便坐立難安,跟她兩小無猜的湯瑪索也無心課業。當湯瑪索被蘿莉送的禮物勾起痛苦的回憶,暴跳如雷,四處破壞,直到拿著利剪抵在桃莉老師的腹前,威脅這位唯一關心他的大人──這卻是因為大家對他的愛觸動他心中的最痛,因為在此之前從沒人如此愛他。
懷著身孕的克勞蒂亞,擁有一對桃莉老師認為全世界最難溝通的父母:當牙醫的父親粗魯又傲慢,甚至還以此沾沾自喜;在藝術學校任教的母親習慣沉默,又害怕談話中出現冷場,稍見沉默便馬上插話,卻導致討論內容無法接續。在克勞蒂亞身上卻看不到這些陰影,只是這個女孩從不覺得自己是重要的,所以當一個十五歲的男孩每天帶她去吃麥當勞,傾聽她的心事,她就覺得那是愛了。
我難忘最後布的母親聽到布好好的說一句話的時候,那種表露無遺的發自內心的感謝,讓我也深深陷入其中,流下感動的淚水。蘿莉的姐姐雖然表面上否定了桃莉的作法,但是最後卻也在桃莉面前卸下心防,痛哭地請求她幫助妹妹。克勞亞重新了解到自己的價值和學習愛護他人也要愛護自己。湯瑪索在其他人眾多的愛與關懷之下,也終於能夠不再以暴怒來掩飾自己需要關愛的一面。
常常我們以為,教育就是讓他們有好的學業表現,更高的智育表現,成為社會上的精英等等,完全忘了孔子所說的「因材施教」四字。書中蘿莉雖然最後還是沒辦法在讀書上展現長足的進步,但是她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對別人的愛,幫助別人的心,難道就不是一種優秀嗎?常常我們只會以我們過去的經驗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,以我們內心的標準來評論每一個人的價值,但卻忘了用更寬廣的視野去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其優秀的地方,光是假惺惺的發表那些言論是不夠的,我們的社會需要更踏實的腳步,才能幫助到這些被社會用成見的眼光對待的人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oyalPin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